|
奇瑞万辆
18年风雨征程
“你对奇瑞近两年的转型有什么样的看法?”这是临近年底从公关公司收到的来自奇瑞汽车的问卷调查。这样的问卷几乎年年都有,但一个明显变化是,近两年的问卷越来越倾向于搜集外界对其“不足”的看法和信息,这无疑是一个越来越注重自我审视和修正的奇瑞。
年12月18日,奇瑞迎来第万辆汽车下线。这是奇瑞汽车发展历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万辆对于奇瑞而是历经磨砺之后的量变到质变的突破,更是中国自主发展战略全体系竞争力成果的检验与体现。
严格来说,奇瑞走过的轨迹,刚好印证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轨迹。由于没有先例,这个轨迹注定也是一个“探索的故事”。
|价值转换
一直以来,业界都把年代上海大众成立看做汽车大发展的开始,以此计算有时间三十年。但事实上,年前后,中国汽车私人消费正式起步,加之加入WTO后汽车外资品牌加速进入。发展民族汽车工业变得日益紧迫,一大批民营企业和资本因此得以通过*策的放宽而进入市场,奇瑞此间终于拿到了准生证。
实际上,在自主品牌汽车的起步阶段,大家都在比拼规模优势。奇瑞先于其他自主车企较快地完成了从首款产品上市到累积销售百万辆车的跨越,销量规模被迅速做大。藉此,奇瑞也一直被称为国内自主品牌车企发展的“旗帜”。
从年起,作为国内自主品牌旗帜的奇瑞率先发布多品牌战略,在原有“奇瑞”品牌之外,陆续推出了剑指中高端市场的品牌和车型。实施多品牌战略后的奇瑞,四个品牌产品数量一度高达22款。但规模做大了,市场对于奇瑞此前开发的众多车型给予的评价却依旧是“低质低价”,奇瑞品牌形象提升艰难。
奇瑞董事长尹同跃也发现这样的改变并不能长久,仅仅靠压缩成本、研发众多新品和提高产能只是避短,奇瑞必须扬长。为此,自年开始,奇瑞开始谋划战略转型,商讨奇瑞的持续发展问题,暂缓了大部分的奇瑞原有规划中的车型开发项目,并确定未来的奇瑞要强调抓产品质量和全价值链的体系竞争力。
年奇瑞“回归一个奇瑞”战略转型正式实施,经过战略转型,奇瑞经由打造艾瑞泽7,验证并确立了正向开发体系,建立起国际标准的造车体系、流程、方法,产品品质比肩合资,品质口碑排名位居自主领先,形成艾瑞泽系(轿车)、瑞虎系(SUV)为主的两条明星产品系列。
在此过程中,奇瑞也经历了从追求发展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从追求销量向追求效益转变,从追求排名向追求品牌提升转变,全面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品质及品牌价值。
包括奇瑞在内的自主品牌早期都在逆向造车(即根据已经存在的产品模型,反向推出产品数据的过程),但国际上没有任何一家企业仅通过逆向可以把车造好,并且树立起产品品牌。第一阶段奇瑞高端化的初衷,是因为彼时奇瑞的规模已经做大,但品牌建设、产品升级、产品质量却是短板。因而从艾瑞泽7开始,奇瑞希望利用原有的技术资源积累加新的人才和技术标准的引进,打造出新的产品体系和品牌的技术特性。
|体系进化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市场梯度化发展,发展速度越快,消费市场就越成熟。合资企业在中高端市场的竞争基本饱和,增长空间也越来越少,开始把眼光放到了曾经为自主品牌开放的那块市场,那块市场加起来其实也有五六百万台的市场空间,致使从原本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发展到了现在胶着的状态。
奇瑞深知作为自主品牌车企,总是站在一个“被动挨打”的位置也不是个办法,因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毕竟要保持一定的溢价能力,所以逐步构建起涵盖车型、研发、生产、营销和品牌等各个环节的体系竞争力。而国际上很多成熟的汽车品牌,发展重心也莫不如此。
纵观奇瑞的发展脉络,18年来,除了销量的提升外,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从此前的规模化发展逐步过渡到了体系化发展阶段。从18年前,使用西亚特图纸和福特退役生产线造出第一辆旗云轿车,到如今,奇瑞逐步建立起了完整的技术和产品研发体系。在国内,奇瑞建立了芜湖、常熟、鄂尔多斯、大连四个生产基地,以及多家经销商和服务网点;在海外,拥有14个生产基地及余家经销商和服务网点,在一些国家市场已跻身主流汽车品牌之列。
现在,站在万辆的新高度,奇瑞开始展望面向年的前景与战略展开新的布局:年要回归到中国最强的本土品牌;年之前,接近、局部达到合资企业竞争水平;年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
“自主品牌汽车业就像一本书,原来我们把它读薄了,现在越读越厚,越读越难,难就难在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奇瑞董事长尹同跃感概道。过去的18年中,奇瑞从初期筚路蓝缕,到中期规模化发展,及至如今回归沉稳、注重全体系进步,事业未晋,但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方向和模式。
如果把18年前的奇瑞比作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儿,历经磨难的他,如今面对市场、面对充满希冀的消费者,依然相信用全面正向的体系能力能让中国汽车有自己的心脏、脊梁、有脚有腿,有更高、更强的品牌竞争力。尽管经历过转型低潮,但满怀希望的奇瑞,仍在奋进的道路上。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