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离独立投研人手不够
“学生*”地位尴尬
尽量摆脱对卖方研究报告的依赖,挖掘潜力个股,获得超额收益,这是基金公司眼下充实自身研究团队的普遍愿望。但是,过于年轻的研究团队,何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学生*”地位尴尬
据了解,目前基金公司招聘研究员以应届毕业生为主。深圳某大型基金公司研究部副总对称,公司目前研究员有35人,其中2008届毕业生和2009届毕业各有8人,占了近一半。
而这一现象在行业中普遍存在。上述研究部副总表示,目前基金公司内部研究员的从业年限大都是两到四年。“基金公司也尽量想招有经验的研究员,但招不到,只能是内部培养,所以招聘的主力是应届毕业生。”
博时基金研究部总经理温宇峰也坦言,基金行业自2007年起发展很快,投研人才一直比较紧缺,现在整个基金业的研究团队整体上来说都比较年轻。而券商的情况稍好,有老研究员,也有新人,分成几个梯队,总体结构比较好。
过于年轻的研究员无法获得基金经理的信任。上海某券商副总经理认为,如今基金经理的重仓股,并不是来自内部研究员的推荐,而是基金经理自己花了很多精力研究和调研的成果,年轻的研究员只能帮他们盯住重仓股公司的动态。不少基金公司内部研究员的定位很尴尬,行业方面的基础研究能力不如券商研究员,市场经验也没有基金经理丰富,只能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一位于2007年从公募转战私募的基金经理也表示,基金公司的内部研究对投资的贡献很小。“在公募基金的时候,我个人就非常注重研究,我管理的基金所作的决策里,有70%来自我个人的积累。”
制度推动投研一体
温宇峰认为,一个研究员要想获得基金经理的认可,需要一定的时间,即使是外部招聘的老研究员也是如此。
基金公司正为这种“认可”提供机会,基金公司内部的投研讨论会开始常规化。上述深圳某大型基金公司研究部副总向介绍,公司规定所有研究员必须参加每天早上8点半到9点半的晨会,讨论最新消息,每天下午4点半以后还要参加收盘后的深度讨论会。此外,每周二下午是固定的投研交流例会,要求基金经理和研究员都参加,每周四也有一个动态的交流会,可能会有外部人员参加。在制度之外,公司也鼓励研究员与基金经理主动交流。
同时,对研究员的考核也是以投资为导向。上述人士介绍,公司每半年做一次业绩评比,由基金经理来确认赚钱最多的股票,并投票表决这些股票是否由研究驱动,只要超过半数,就被认为是研究驱动的,公司就会拿出一部分钱来奖励研究员。此外,研究员的工作不仅仅是选择好股票,还要说服基金经理买入或卖出,选股能力再强,如果没有说服基金经理买入,对研究员来说也是无效工作。在这种制度的驱动下,研究员与基金经理平时的沟通交流就越来越多。
而研究员自己还需构建行业组合,进行模拟盘操作,每月底与行业指数收益率进行比较。多方面考核下,一些优秀的研究员就会脱颖而出,其推荐的个股就会逐渐被基金经理所认可。
“内部研究对投资的支持,将从2011年开始。”上投摩根大盘蓝筹基金经理罗建辉认为,经过一两年的磨合,基金经理对内部研究员的信任度会逐渐建立,来自内部研究的支持将会直接体现在业绩上。“只要基金经理的大方向没有选错,我们整体业绩会有非常高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