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灵应寺
登上灵应寺,正是日上中天时,太阳还真有点儿火气。对于一个闽南人来说,我们对灵应寺相当熟悉,几乎是每年春节都要上山,去谟拜一下灵应祖师。自古以来,在闽南地界盛传“仙公梦、灵应签”,说的是仙公山的梦极灵,灵应寺的签极验。做为信奉佛教的闽南人,每年走访仙公山和灵应寺,多半是一种求签问卜,祈求新年吉祥如意,拜望来时平安顺事的习俗。
灵应寺的立足点,在福建省南安市玳瑁山。其位置正好东面朝向仙公山的双髻寺,西面背靠杨眉山的雪峰寺,三个闽南名寺一线拉开,传承着佛家千年灯火。而这三座古寺庙,又都留下了弘一法师的仙足,更是极有纪念意义的佛教胜地。灵应寺还是省级森林公园,国家3A旅游风景区。记得我前些年走访灵应寺的时候,曾经写过一首现代诗《灵应寺千年杜杉》:
仰望,千多年巍峨的你/岁月镌刻着,唐朝的风/宋朝的雨,元朝的铁马/明朝的征帆,和着一根/大清朝如同老藤的辫子/在你坚固的强枝硬杆上/一直盘恒到痛苦的民国……我写这首诗,从内心里有一种强烈的历史情感。我觉得灵应寺除了佛教文化的兴盛,更有一种民族的乡*。做为灵应寺山下的侨乡人,有多少人曾经背井离乡,在海外漂泊流浪呢?他们的心在故乡,他们的情在故乡,因此,灵应寺就是他们心中的故乡,他们心中的佛主。
诚然,我们对灵应寺的情感,不只是对一种宗教的情感;也不只是对一个风景区的情感;更不只是对一株千年杜杉的情感。这个有着悲惨命运的神童,以及和他一起坐化的枷树藤,还有那枝插入*土地又长出强根的牧牛竹,都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民族乡土的气息。它的底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底蕴。在这些古老的故事里,它不只是一个传说,不只是一段尘缘,还是一部美丽的民俗。谁不曾记得他们童年放牛牧羊、砍柴读书?那些曾经漂洋过海,在异域奔波的华人,难道他们不会想念故乡?不会想念起他们的童年?不会想起曾经含辛茹苦的过往生活?
历史过去的只是时间,却不会流走永远的传说。不管是唐风宋雨,还是元曲明帆,他们,总是会从传说的故事里经过,从我们脚下的这一片热土经过,并且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未来。先人们流过的血和汗,养育了这千年多的杜杉,养育了这永不苍老的枷藤树和无限神奇的倒抛竹,以及那些像李文愈一样,饱含心酸苦难往日灵童。因此,我们今天仰望的,不只是这一棵千年的巨杉,不只是这一株古老的枷藤,更不只是这丛神奇的竹子。我们仰望的,是那些无数曾经包含苦难并坚强不屈的先民。
今天,当历史以另外一个角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今天,当灵应寺山脚下的乡民们,以及旅居海外的侨民们,他们以另外一种高姿态建设家乡,面向未来的时候,我们立于灵应寺顶,将感受着另一种新时代的文化景象。在灵应寺的山顶上,他们建造了一座25.7米,全国第二高度的滴水观音。这座滴水观音,高高地屹立在玳瑁山之上,远望着东方。她将护佑着华夏儿女,护佑着海内外子民,护佑着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今天,我们怎能不感慨万端,怎能不挥毫长书?这是对一种文化的尊重,这是对一种生命的自豪;这是对一种乡土的沉淀,这是对一种历史的招唤:千年古木依然在
铁血英*气盖山
唐宋金风吹盛世
元明玉宇满人间
佛升师祖境高界
法映枷藤佑圣缘
倒抛绿竹显灵性
客至清池总忘还赞相关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