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几个名山茶的产量给大家看下:
1.冰岛茶百年以上的古茶树有棵,三百年以上的古茶树有棵,年古树茶晒青毛茶的产量为7.8吨左右,一季春茶的产量大约在2~3吨之间。
2.老班章乔木古树茶地亩,年产青毛茶仅50吨。而另一种说法认为,老班章春夏秋丰三季,共有约50-70吨毛茶。由于难以确切统计,目前所有的数字都是估算。
3.忙麓山昔归茶的年产量约12吨;
4.年曼松背阴山核心产区首次普查后确定有曼松古树棵,注意喔,这只是背阴山村的古树。
……
纯正的名山古树茶,产量少吗?毫无疑问。但少到真的喝不到吗,我觉得不然。
许多朋友在谈论名山茶的产量时,会提到一个观点:
中国的普洱茶消费者有万,将这点产量分摊到每一个茶友身上时,可能连喝到一泡茶的机会都没有。
这个论点是不严谨的,在普洱茶消费分级的大行情下,山头古茶的消费者指向的从来都不是所有人,而是某一群人,某一个圈子,甚至是某几个人。
所以,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你喝不到真东西的主要原因,是名山古茶在相对稳定的圈子(人群)里流通,所以出现在市场上的概率低。
但如果你确实对某个小微茶园、名山古树达到几乎偏执的狂热,我想喝到真东西的概率还不至于到买彩票中一等奖那么低。
如果你没有喝到,说明你的渠道不足够好,或者你没有你想象中那么懂茶。
谬论二:被标签化的名山茶,以及被标签错误支配的市场!作为茶友,提到冰岛老寨你会想到什么,肯定是“冰糖甜”;提到老班章,绝对是“霸气”;提到昔归,一定是“菌香”,景迈的兰花香;薄荷塘的“薄荷凉”;
以及类似“易武柔,班章霸,冰岛甜,景迈香,邦东的岩韵……
是的,山头茶产区,以及名山头,正在被标签化。
客观来讲,标签可以让茶友们更快速的记住和理解这些山头茶,大大降低了山头的推广成本。但个人以为,山头茶如果过于标签化,是弊大于利的,起码有以下弊端:
1.单一的特点也并不能支撑高水准的品饮体验,单一的特点标签很难诠释名山古茶的品饮体验。
任何一款山头茶的品饮体验都由滋味、香气、汤质、口腔韵感、身体体感等体验构成;不仅如此,还要考虑各个体验间的协调度和辨识度。且高端的品饮体验一定是体验丰富、细腻、协调且具备辨识度的。
过分强调名山茶的辨识度,会让消费者片面的认识山头茶。任何一个名山茶,都包含了许多地块、树种、工艺,但凡任何一个条件发生改变,都会影响山头茶的品饮体验。
2.名山古茶的特点标签化,磨灭了其他山头古茶的特点,降低了名山茶造假的成本。
举个例子大家就了然。
比如冰岛老寨的“冰糖甜”这一个特点,几乎引领了整个勐库产区的山头茶工艺都偏向新茶“香甜”,很简单,这样的茶更像冰岛,冰岛更好卖,价格也更高。
虽然消费者对于“冰岛冰糖甜”的认知已根深蒂固,但大都处于“认知”状态,并非真的体验过,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将“冰糖甜”简单理解成茶汤滋味上的甜感。但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勐库的山头茶是各有其特点、百花齐放的。即便冰岛老寨,也并非所有地块的茶都会出现“冰糖甜”。
这无疑磨灭了其他山头古茶的特征,更降低了名山茶造假的成本!
谬论三:90%的山头古树茶都不被大众消费者认知!事实上,从山头古树茶这个概念诞生的那一天起,其依托的价值体系就是“一山一味,古树纯料”。而并非“名山名寨”,但不幸的是,澜沧江流域的主流四大产区(保山、临沧、普洱和版纳)真正被品牌认可,被消费者认知的山头只有名山,90%的山头古树茶都不被大众消费者认知。
是这些山头古茶的品饮体验都不行吗?当然不是。
从长远的视角看,因为过度采摘、环境破坏等因素,名山茶品质越来越低。相反,二三线山头因为名气小、追捧少,反而更容易出现品质高,价格又不算很高的山头。
最后还是说一下个人对于山头古树茶的见解:名山有好茶,但好茶未必都在名山;名山茶未必都好,你买的名山,未必是真名山。
谬论四:工艺!工艺!工艺!工艺问题,绝对是山头古树茶问题的重灾区!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点:
1.普洱茶的工艺没有标准,唯一可以参考的标准就是当下品饮体验和仓储后的品饮体验。但又出现了新问题,山头古树茶的工艺到底是新茶好喝是正确的;还是仓储后好喝是正确的?抑或是无论当下还是后期都具有不错的品饮体验呢?
2.就是我们上一段说的问题,山头古树茶的工艺正在向名山茶靠拢,磨灭了山头茶本来的特性!
所以,即便是资深老茶客,在买茶时,往往都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