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麻叶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国传统文化,曲艺音乐,演唱与伴奏
TUhjnbcbe - 2023/11/3 21:07:00
根治白癜风用什么方法 http://m.39.net/disease/a_5419408.html
本文乃作者小章讲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小编认为《中国曲艺与曲艺音乐●伴奏音乐》是从伴奏形式、伴奏乐器、伴奏方法与伴奏特点三方面论述。小编将常见的“伴奏形式”概括为三种:1.自伴自唱;2.演唱者参与伴奏;3.由他人伴奏。将“伴奏方法与伴奏特点”也归纳为三种:1.随腔伴奏,又分(1)基本跟着唱腔的曲调节奏型走;(2)以繁就简,即唱简伴繁;(3)以简就繁,即唱繁伴简。2.接尾伴奏,又分为(1)全句式结尾;(2)断切式接尾,即在句子内部停顿处进入伴奏;(3)随意式结尾。3.伴奏点(也称“基本点),又分为(1)较为固定的伴奏点;(2)演奏时的随意发挥或特意为某一个唱段设计的伴奏点。以上所说三种伴奏方法,只是一个大致的描述。总而言之,伴奏与唱腔及演唱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共同创造了纷繁而独特的曲艺音乐艺术。中国曲艺然而,人们把曲艺演唱与伴奏者比喻为“红花绿叶”,说明两者互为陪衬的密切关系。作者将伴奏的规律和方法概括成八种类型:1.随腔伴奏;2.按腔配点;3.以简伴繁;4.以繁伴简;5.模拟唱腔;6.垫补空档;7.衬字托腔;俗称“十字路口等齐”,这种等齐的伴奏方法,是指伴奏停顿之后的进人。上述三部着作对曲艺伴奏规律及方法的论述,有些是所见略同的观点,有的则各有新的见解,但论者对伴奏现象及重要性的看法是一致的,都认为伴奏是曲艺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曲艺演唱更多的我是对某一个曲种的伴奏形式及特征进行研究。刘书方在《伴奏八法》一文中,认为京韵大鼓唱腔的板眼比较灵活,节奏富于变化,因而除了衬、托、垫、补外,还要有一个有规律的伴奏音型,让唱腔在一定的节奏和音高里进行。作者认为,京韵大鼓伴奏在过门和过板中把唱腔所表达的情绪延续下去,使整个唱段既连贯又有层次,既有变化又有统一,给观众以起、承转、合,章法井然的感觉。据此,她把京韵大鼓的伴奏总结为“八法”:1.扶,即用伴奏音乐辅助演员表达感情;2.衬,对唱腔的加花装饰;3.托,用乐器托腔;4.簸,用大鼓中紧板的一种节奏音型,形似簸八面封,是大鼓的基本点;6.补,用小过门填补唱腔;7.垫,即垫点;8.简繁相称,出进分合。京韵大鼓然而何志远在《湖北大鼓》一书的第三章“鼓板点子”中,将湖北大鼓艺人常用的鼓板点子的打法及其运用,按“常用鼓板点子”、“鼓板的打法”、“鼓板点子的应用”三节介绍。作者将湖北大鼓伴奏的鼓板点子分为:单起点、双起点、正七音点、反七音点、加花七音点、长捶点、单帅点、结尾点、八响七音点、水波浪、跳三点、阵头雨(跳三点加水波浪)、跳板等12种,并附有点子谱,做了详细介绍,从而了解到湖北大鼓的鼓板伴奏手法。类似上述京韵大鼓、湖北大鼓伴奏手法的介绍,在《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各地方卷中,对各个曲种的伴奏乐器组合及手法特征,均做了充分的概述。这些都是通过对曲艺伴奏进行研究总结出来的规律,可以使人们全面了解曲艺音乐的构成情况。湖北大鼓曲艺音乐创作研究我国曲艺音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创作方式经历了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传统曲艺音乐有着集体创作的特点,和民歌、民间乐曲、戏曲音乐一样,曲艺音乐也是由民间艺人世世代代口传心授流传下来的。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每个曲艺曲牌或唱段都是通过“个人草创,集体完成”的,即最初必由一人创腔,但在传承中,又经过众多艺人的增补删减,发挥集体的智慧创作而成为精品。在这种情况下,演唱者又是创腔者,甚至还是自兼伴奏者。但最初是由谁“草创”的已无从知晓,因为那时的艺人并无“版权”观念。因此,传统曲艺音乐只能标明某某演唱或某某传谱,而不能署名创腔者是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曲艺音乐无“版权。这是指传统曲艺唱腔而言。民间曲艺当曲艺音乐发展到20世纪,特别是50年代以后,除传统唱腔仍沿用口传心授(部分兼有记谱的现代出版物)传播外,还出现了由职业曲艺音乐工作者(包括有的曲艺老艺人,主要是曲艺弦师)创腔的方式。这种新的创腔,根据音乐创作成分的多少,又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音乐设计,即在曲艺唱本上挂上曲牌名称,由曲艺演员按传统唱腔基本调演唱,根据表现内容及字正腔圆的需要做些微调改动;另一种是编曲,即采用传统曲牌填词,并按新内容做一些扩充、紧缩或发展的变奏处理,比“微调的变化幅度要大,但万变不离其宗,仍能标示出某某曲牌的称谓,经过定腔定谱后交演员演唱。第三种是作曲,即吸收传统曲艺音调,根据作品结构及塑造音乐形象的要求,重新布局音乐曲式,创作出专曲专用的唱段,比“改编”的幅度更大一些,但是要体现出曲种的特有风格,无论怎样变化发展,应当保持“这一个”曲种的特色,即弹词要姓“弹,坠子要姓坠面对曲艺音乐的传统及现代创作方式。曲艺风格小编把笔触伸向这两个领域及有关曲艺音乐创作中调式、音阶、旋律、结构及复调等技法研究,撰写了一些研究文章和论着。如《弹词音乐的复调因素》(顾桐芳)、《南音音阶、调式及移宫犯调》(王爱群、吴世忠)、《提取京韵大鼓的精华-四世同堂主题歌的音乐创作》(雷振邦)、《就[胡胡腔]的运用谈二人转音乐的创新》(王启程)、《试谈二人转曲牌[红柳子]的调式演变》(马宜君)、《浅探二,人转的音乐结构、旋律和节奏的美学特征一兼论三层次发展》(张乐)、《说唱音乐编创十法》(刘正维)接着《苏州弹词曲调发展浅析》(杨德麟)、《跟上时代刻意求新一谈谈单弦星期天的创作》(蔡兴林、马增惠)、《谈骆玉笙的创腔技法》(刘书方)、《就是它了一为骆玉笙丑末寅初〉作伴奏总谱后记》(于林青)《二人转编曲探讨》(靳蕾)、《张长安曲艺音乐创作的新与美》(陈佩玲)等。这些文稿,对曲艺音乐的传统创腔及现代编创手法,进行了广泛地研究。参考资料《曲艺音乐》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传统文化,曲艺音乐,演唱与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