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麻叶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浅谈中华服饰文化变革的第一个浪潮
TUhjnbcbe - 2023/10/15 16:48:00
公元前年,周平王即替王位,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当时由于铁工具的使用,原本依靠周王朝封地维持经济状况的小国,纷纷开荒拓地,发展粮食和桑、麻生产,国力骤然强盛,逐渐摆脱了对周王朝的依赖,周王朝随告衰微,以周天子为中心的“礼治”制度从而走向崩溃。奴隶社会*治体制亦随之解体,社会传统观念的改变也马上在服饰文化中反映出来。那么,它们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没错,服装的变化主要是体现在它的用料,色彩、搭配、款式等方面。(一)服饰用料的发展商周时期,高级的服装用料如丝帛、绢、锦和精细的麻织物都由大奴隶主贵族所专用,商人是不许穿用的。春秋战国时期,齐鲁等地由于农业和纺织原料、染料及纺织手工业迅速发展,纺织品的流通不断扩大,这些地区有些经营丝帛或染料贸易的大商人,手中掌握大量物资,他们的财富可与“千户侯”相比。他们和大贵族,大官僚交往,有些人甚至能左右诸侯国的*治状况。春秋战国时期,土地肥沃,生产技术领先的齐、鲁一带,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我国丝绸生产的中心地区,这一带桑麻普野,妇女们手艺精巧,她们能织善绣,产品行销各地,故齐国有“冠带衣履天下”之称。陈留襄邑出产的锦,有美锦、文锦、重锦、纯锦的名称,而质薄精细的丝绸,则有“齐纨鲁缟”的美名,这些都是春秋以来著名的产品。它们的出现,既改变了服装用料的成分,也改变了衣服用料社会分配的格局。(二)服装色彩的改变按周代奴隶主贵族的传统,色彩也有尊卑的区别,青、赤、*、白、黑是正色,象征高贵,正色是礼服的色彩。绀(红青色)、红(赤之浅者)缥(淡青色)、紫、流*是间色,象征卑贱,只能作为便服、内衣、衣服衬里及妇女和平民的颜色。统治阶级则要按照礼制规定,根据级位高低和*事活动的内容,选配相称的服装色彩。公元前6年,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却喜欢穿紫袍,这样一位名声显赫的*治领袖竟然穿间色的紫袍,这在当时是对传统色彩观念的逆反行为,社会影响非常大,对传统礼教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由于紫色具有稳重、华贵的性格特征,所以后来紫色一直是象征富贵的色彩。(三)服装配套结构的变革商周以来的传统服装,一般为襦、裤、深衣、下裳配套,或上衣下裳配套,裳穿于襦、裤、深衣之外。裤为无裆的套裤,只有两条裤管,穿时套在胫上,也称胫衣。这种服装搭配在表现穿衣人身份的装身功能方面具有特定的审美意义,但极为繁复,穿着费时,对人体运动也极为不便,尤其不能适应战争。春秋时期,位于西北的赵国,经常与东胡、楼烦两个相邻的民族发生*事冲突。这两个民族都善于骑马矢射,能在崎岖的山谷地带出没,而汉族习于车战,无法架战车进入山谷地带作战,只能在平地防御阻挡。公元前年,赵武灵王决定进行*事改革,训练骑兵制敌取胜。而要发展骑兵,就需要进行服装改革,具体的做法是学习胡服,吸收东胡族及楼烦人的*人服式,废弃传统上的上衣下裳,将传统的无裆套裤改为有裆的裤子。合裆裤能够保护大腿和臀部肌肉皮肤在骑马时少受摩擦,而且不用再在裤在加裳,即可外出,在功能上是极大的改进。(四)工艺技术的发展冠是周代服饰制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周代规定凡吉礼应穿15升以上的细纺织品所制的吉服,遇丧礼只穿15升以下的粗纺织品所制的凶服,而做帽子得用30升的细麻布。因为用麻布做头冠是纪念老传统的古礼。这里的“升”指的纺织品的密度,古代布帛通幅宽度是有规定标准的,据说布帛的标准规格为“宽三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在幅宽2尺2寸(50.6厘米)之内的经线数如果是80根,即为1升;如果是80根的2倍,即为2升;30升布的总经线数为根,其经线密度为47.5根。这个密度比现今市场的白细布要细密一倍,而与现代丝绸的密度相当。把麻纤维精纺到这样细的程度,其手工难度是很大的。春秋时期由于桑蚕丝生产发展,用八十升的丝织品做帽子不但价廉,而且物美,所以人们都采用丝织品代替细麻布。服饰的变革都是有触因的,不管怎么变,它都是朝着更利于人们生活的方向。后面再来谈谈第一次变革中服饰款式都有什么变化,今天就写到这里了,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谈中华服饰文化变革的第一个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