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色彩与款式是构成服装的三大基本元素,任何一款服装,都是由这三大要素为基础构成的。平民服饰的特点以及其与贵族服饰的区别,就体现在这些要素上。因此,要了解宋代平民服饰,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宋代平民服装的质料。
质料,即制作服饰的原材料,是构成服装的最基本要素。而服装质料的优劣,更是直接反映出穿着者的地位高低。宋代纺织手工业较为发达,纺织技术在继承前代基础上,也有了长足发展,相应的,服饰质料品种也日趋多样化,出现了大量新品种的服饰质料。
一、葛麻
葛,多年生蔓草,属于豆科葛属藤本植物。葛的应用范围很广,葛花和葛粉可以用来解酒,葛根可入药,而葛的茎皮经过加工可织成布,称“葛布”。葛布是一种最古老的纺织物,最早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年江苏吴县草鞋山就出土了距今五六千年的葛纤维纺织物。
最早记载葛布的文献资料应该是《诗经》中的《葛覃》,诗中描述了女子采葛制衣的过程。葛布也有粗细之分,细葛布称为“絺”,粗葛布称为“绤”。葛布可制成葛衣,也可制巾,具有质地轻、挺括、凉爽,吸湿功能好的优点。
葛衣、葛巾均为平民服饰常见,《礼记·曲礼》中,还有“袗絺绤,不入公门”的说法,可见葛衣难登大雅之堂。在宋代,葛衣除了仍为平民服饰常用质料外,同时也是官员士大夫夏季常用的便服。
除此之外,《宋史》中还有关于地方进贡葛布的记载,《地理志四》中就载有“寿春府,寿春郡,紧,忠正*节度。……贡葛布、石斛”。可见,葛衣在宋代为平民百姓、官员士大夫、皇室贵族等各阶层人士所常用衣着。
麻为荨麻科草本植物,是多种植物纤维的合称,包括大麻、巧麻、青麻、*麻、亚麻和罗布麻等。麻也是最古老的纺织物之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中就出土过麻纺织物。《话经》中也有关于麻的记载。与葛布相比,麻布同样具有轻薄、硬挺、吸湿功能好的优点。
而与多年生植物葛不同,麻的有些品种生长周期较短,可当年种植当年收取,生产成本较葛更加低廉。因此麻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在棉纺织物广泛应用之前,是平民百姓最主要的服装衣料。而人们所说的布,也往往指代麻布。
两宋是织棉业与棉纺织业快速发展的时期,然而棉布在宋人衣着材料中仍不占主要地位,棉布作为奢侈品更多的是供应贵族使用,对于平民来说,麻布仍然是最主要的衣料。与此同时,麻纺织技术也有很大突破,麻布不再只是平民的衣着特征。
二、丝织品
丝织品,是由蚕茧中抽取丝絮织成纺织品,也是十分古老的服饰材料。丝织业生产在宋代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代*府征收赋税时对于布帛丝棉10种中丝织品占7种之多。*河中下游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蚕桑纺织的中心,北宋时这一地区的优势仍然延续下来。到了南宋,北方受战乱影响,产量已不复从前。
而吴越地区却未遭战争破坏,再加上大批移民南下将生产技术、劳动力都带到南方,大大刺激了南方丝织业的发展。两浙每年上供的丝织品达百万匹左右。此外,在南方成都府丝织业也十分发达,丝织品生产以纤丽为特色,品质不下于两浙,而成都府的丝织品中又以蜀锦最为著名。丝织品的品种多达几千种,主要介绍宋代常见的几种。
1.纱与罗
纱是一种密度稀疏、轻薄、方孔的平纹丝织物,在同等大小丝织品中,纱所使用的丝线最少,所用丝线也最为纤细。由于其轻盈、有孔的特点,通常用来制作夏季服饰。纱是最古老的丝织物之一,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上,就粘附有纱织物残片。宋代纱的生产集中于南方,南方上贡的纱占全国94%之多。
罗是一种应用绞纱组织的透空丝织物,即在织造中,纬丝始终保持平直,经丝互相绞缠后表面呈椒孔的丝织品,其制作工艺较纱更为复杂。罗与纱同样具有质地轻薄的特点,除了质地轻薄,角孔较方孔也更为稳定,因此罗也具备牢固耐用的特点。
除了服装,还被用来制作帷幔、鞋袜等纺织品,应用十分广泛,唐代就设立有专门的罗作。宋代纺织技术有很大发展,大量新品种的罗问世,深受宋人青睐,使用较纱更为普遍,百官春夏季节的公服也采用罗制。
2.绮、绫与缎
绮是一种在平纹地上起斜纹花的提花丝织物。绮的质地柔软,色泽温和,常用于制作妇女衣裙。实物绮最早可见于商周,出土青铜器与玉器上可见绮花纹的印痕。到了汉代开始流行起来,此后一直是丝绸服饰质料中的佳品。到了唐代,少府监织染署设有专门的工厂来生产绮,并且开始出现具有写实风格的纹样。
宋代绮织品仍旧很流行,绮的纹样也更加丰富多样,常见的有植物、动物和花鸟等写实纹样,以及绫纹、米字纹等几何图案。绮是一种较名贵的丝绸制品,常与罗合称泛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服装,少数富裕平民才能穿得起。
绫是在斜纹地上起斜纹花的提花丝织物,它是在绮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绫大致出现于汉代,到了公元3世纪,马钧改造了旧式绫机,此后绫风靡一时。唐代绫成为制作官服的衣料,加以不同的纹样和规格来区别等级,使绫织物发展到新的高峰。
到了北宋,沿袭唐制,官服仍然采用绫制,且在各地都设有专门的织造作坊,在纺织技术上也有很大突破。绫的特点是质感光滑、轻薄柔软、花纹美观,绫也是一种贵重的织物,平民较少能够穿着。
缎是采用特定锻纹组织作地组织的丝织物,是由绫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缎组织织品,通常比平纹组织、斜纹组织织品显得更加平滑光亮,且更加厚实坚固,适合于制作各种外衣。缎是最为细致和华丽的丝织物,多用于贵族,平民服装有时也用此滚边。
三、棉布
棉布的原料有二;一是草棉,属于草本灌木植物;一是木棉,属于落叶乔木。两者的果实皆如蚕茧,可抽出丝絮,俗称棉花。用棉花纺织而成的织物,称为棉布。棉布在中国出现得较晚,原产自印度,最晚于汉魏时传入中国,两宋是棉纺织业发展的转折时期。
棉花在古代被称之为“吉贝”或“木棉”,是经由丝绸之路由海陆两路传入中国的,因而它在中国的种植区域也是沿着从南向北、从西向东两条路线推进的。棉花从西向东的发展长期停滞在新疆一带,两宋的制棉业和棉纺织业都集中于南方。
南宋时,植棉区域有很大扩展,己由南向北推广至长江流域。到了南宋末年,甚至己跨过长江,到达淮河流域。20世纪50年代,浙江兰溪的一座南宋墓葬中,发捆出了一条棉毯,说明当时的江南地区棉纺织技术已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仅能织布,而且能织毯。
两宋时期,由于种植区域有限,棉布产量远不及丝、麻织品。另一方面由于其轻薄柔软,吸湿性、透气性能强,保暖效果好等优点,一直深受上层人士喜爱。因此棉布成为市场上的紧俏商品,价格自然也是普通平民一般情况下无法承受的。
四、裘皮与毛织品
用兽皮制作的服饰,被称为“裘”。因为在各类服饰质料中,兽皮是质地最厚实的,所以—般被用来制作冬衣。裘是所有兽皮服装的统称,其优劣之分,一般根据兽皮的来源来区别。其中采用狐狸脑下的白色皮毛拼接而成的狐白裘,是所有皮衣中最高贵的。
制作一件狐白裘,往往需要上百块狐裘,因此有"集腋成裘"的说法。如此贵重的服装,普通平民自然不能穿着。猪、牛、羊、犬的皮毛,往往是平民所穿皮裘的原料,因为皮质较为粗劣,被统称为“粗裘”。
除了用兽皮制衣外,也有使用兽毛制作的服饰。例如将兔毛、羊毛、牦牛毛等兽毛原料放入沸水中浸泡磋洗,使之粘连在一起,之后再用木板固定,经过碾压形成的片状布料被称为“毡”,是制作鞋履、冬衣、冬帽的衣料。
五、纸衣
从文献记载来看,纸作为衣料使用应始于唐代,盛行于两宋。究其原因,首先唐以前由于长期的战乱,全国的人口不是很多,人口对于衣着的压力不大。唐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增长迅速,人口压力增加,宋时甚至人口过亿,新增人口所开垦的农田主要用来解决粮食问题,衣着问题就显得尤为紧张。
其次,平民服饰主要使用的葛、麻织物轻薄凉爽,不适宜冬季使用,及至两宋时期棉花的种植又尚未普及,棉布、丝绸、裘皮等可保暖衣料价格昂贵,贫苦百姓无以御寒。最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兴起了印刷业,对纸张的需求急剧增加,因而推动了造纸术的发展。
综合上述原因,在平民百姓穿衣御寒问题突出,纸张的生产又大量增加的情况下,缺衣少被的人们,自然想到利用纸张制作纸衣、纸袄、纸被等,以资御寒。基于产生的背景,纸衣、纸被一般为贫寒者所用。因此也成为了社会济贫之物。
总结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其中“衣”被毫无疑问地排在了第一位。漫长的历史中,从坦诚相见到衣裳蔽体是人类进化史的一次伟大跨越。自阶级诞生起,一个人的衣着就是其社会地位、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的体现,扩展到群体中,则可以透视整个群体的生活状态。
通过对古代服饰的研究,就可以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阶级构成以及各阶级的生活状态。而服饰的不断演化,不仅直接反映着物质生产技术的进步,更是*治、经济、文化、宗教、*事等社会方方面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可以说,服饰是穿在身上的文化,写在身上的历史。因此,通过对宋代平民服饰的研究,我们可以窥探出当时的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和整体的社会风貌。